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期間及到2035年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建議,新的判斷、新的理念、新的方略對融資租賃在十四五期間提出新的時代要求,也是融資租賃新的機遇和新的使命。
一、科技型租賃將超常發展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五中全會公報),以信息革命帶來產業革命的根本變化,將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因此未來(2035年)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水平,已由單一的經濟實力擴展到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三力”的綜合評估;中國的目標是“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顯然,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未來高質量發展中的貢獻將大幅提升,中國在某些高科技領域被“卡脖子”的被動局面將得到根本扭轉,中國出口也將由原材料及中低端產品為主轉到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先進產品為主。
站在新起跑線上的十四五期間,緊盯國家“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問題(是當前存在的八大主要問題之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根本目的”為原則,以科技的深入基礎研究和廣泛應用為重點,實現“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的目標。
為此,中央提出未來13大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首當第一的是科技創新。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無論是科研能力與水平的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均離不開設備裝備的跟進。因此融資租賃在十四五期及未來15年中,加大科技類租賃業務的拓展,迫在眉睫。主要的發展方向:一是科研及檢測領域設備的融資租賃;二是科技新成果的轉化,從小試、中小試到批量生產所需新型工藝、生產設備的配置;三是新的科技產品(成品化)推廣中的促銷租賃;四是科技產品的梯級推廣,包括二手設備的流通,再租賃及經營性租賃。
眾所周知,科研階段成功的不確定性大、所需投入的風險高,加之科研機構更多是知識密集型的輕資產機構(缺乏抵質押物)。因而科研階段的科技型租賃,需要調整傳統債權管理理念,更多引入風投、創投意識和規則,加大風險租賃比重,將租賃與投資更好地結合起來,創新科技類租賃新的產品和收益、風控模式,才能打破過去科研靠財政撥款的老路,適應市場化的科研發展新路子,推動形成百花齊放的科研繁榮新格局。
同時也需要財稅政策的鼓勵支持,我們呼吁對科研階段和試產推廣階段的融資租賃業務,第一給予更多的風險包容度和更高的風險撥備計提(建議計提比例由目前統一的稅前1%提升到3%);第二加大政策性擔保和地方財政分擔融資租賃支持創新科技過程中的壞賬損失,以增強科研領域金融及融資租賃的抗風險能力和投入動力。
二、服務實體經濟質的飛躍
十四五期間,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開好局、起好步、奠牢基礎;同時應對國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在質量效益配置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
為此,五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融資租賃繼續秉持“融資租賃,裝備實體經濟”的經營理念和以設備為媒介,租賃與實體經濟具有天然聯系的行業優勢,回歸本源,服從于、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創新、高質量、安全平穩發展。在持續穩定做大支持量的基礎上,實現質的跨越----
一是著重支持先進高端制造業。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脊梁,只有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與以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共同興旺,才能避免單一第三產業興旺帶來的產業空心化弊病(這正是美國呼喚制造業返美的核心原因)。先進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是科技創新發展的產業承接主體和后續發展載體,因此發展科研類租賃的延伸就是支持先進高端制造,包括科技新產品制造的裝備和新產品的促銷。為此,廠商(促銷)租賃和圍繞核心企業展開的產業鏈租賃將獲得長足發展。需要租賃行業不斷完善相應的風控模式,創新產業利潤的分享方案(比如更多參與銷售后服務的盈利分配),以及設備生產經營廠商或核心企業與租賃商雙邊共贏共發展共擔風險的新機制(而不僅僅是簡單第局限于回購擔保)。
二是大力支持5G技術及其帶動的信息化,推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非接觸式教育、消費、居民娛樂生活、社會管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的消費、交易模式。網絡中國、數字中國撲面而來,融資租賃務必主動準備、積極面對,熱情擁抱數字時代、數字經濟、數字生活新潮流,開拓新的業務空間,培育新的業務與利潤增長點,解決社會融資規模擴大后的租賃資產荒。創新數字化后精確的收租模式(比如參照依據計算機軟件按使用量計收租金等)。搶先占領數字化新高地,絕不被科技化數字化發展淘汰出局,其中自然涉及數字化租賃物的拓展等課題。
三是支持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五中全會指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主要糧棉油肉的生產和供應,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砝碼。農業基礎作用絕不因農業產值占比的下降而減弱。農業基礎作用,中國人吃飯保障作用的發揮需要所有金融人認真投入關注與鼎力支持,系統解決農業科研、種籽(種畜)培育、生產(飼養)、收獲、加工、儲備、運輸以及銷售全產業鏈的設備與流動資金的配套。絕不能將支農視為宣傳的噱頭或“作秀”,而應是各有分工、各有側重、各有貢獻的務實之舉。
四是支持區域協調發展。五中全會指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一方面集中融資租賃等資源支持長三角、珠三角(大灣區)、首都圈(京津冀)和成渝雙城四大城市群(亦即國家戰略)的率先發展;一方面又關注后發地區(比如貴州等?。┑暮蟀l優勢,補上發展短板,避免馬太效應,縮小發展的差距。新型城鎮化更加強調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保障社會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城鄉發展的協調性要明顯增強。這就為融資租賃在新時期支持民生類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等)提供了新的準繩和方向。
三、推進綠色生產生活的全面轉型
綠色發展作為新時代五大發展理念,“兩山”理論已逐步深入人心,十三五期間取得“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成績,但我國的“生態環保任重道遠”。依據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期目標要求,十四五期間的中期目標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為此,五中全會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融資租賃作為新興起的金融服務,無論是單個機構的資產存量,還是行業資產總量都不夠大,船小好調頭;且融資租賃業務的拓展需要與新的項目建設和技術改造相結合,具有與綠色發展緊密關聯的優勢,因此今年現出一批如中信金租、貴銀金租、興業金租等綠色租賃資產占比高(超過50%)的綠色租賃公司。我們呼吁更多的租賃公司率先綠色發展,將綠色理念、綠色審批、投放與考核融入業務運營全過程,形成綠色租賃的新機制,為綠色金融資產占比的提升作出租賃行業的貢獻。特別是弘揚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支持中國人民對旅游的要求,扎扎實實支持生態文化旅游和康養、養老、健康中國產業相結合發展,市場巨大,方興未艾,大有所為。比如貴銀金融租賃旅游行業租賃資產占到公司總資產的近30%,資產質量優良,業務發展平穩,實現了較好的經營效益和扶貧效益、生態效益。
四、風險管控路漫漫兮
無論是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有“中等收入陷阱”風險,還是“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明顯增加”,都給中國未來的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帶來不確定性,且會傳導為金融(及租賃)風險。因此中央明確指出既要有機遇意識,又要增強風險意識,兩個意識不可偏廢;要“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權,于變局中開新局”;通過科學的積極作為,爭取“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即控制好風險、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包括建立完善自然災害風險的防控體制機制。作為經營風險、管理信用的金融(及租賃)機構,十四五期間管控風險不暴雷是第一要務。
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負效應,不僅僅是一度中斷經濟正常運作,發展速度由正轉負,可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是負增長,僅中國正增長,有專家評估疫情對經濟的傷害不亞于二戰。疫情給經濟帶領的負效應還在逐步蔓延,導致金融行業不良資產的積累。中國政府采取了大量政策成功管控疫情傳染,增加信貸投放支持復工復產,并給予延期緩息等一系列靈活的對沖措施。但隨著階段性政策回歸常態,特別政策(比如小微企業的應延盡延,應展盡展等)的到期,2021年二三季度金融業將面臨資產質量的巨大考驗,進而延伸到對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的檢驗。相對于銀行而言,融資租賃公司體量小、資本小,單筆業務量較大,緩釋風險的手段少,因而抗風險能力更弱,務必更加高度重視、做足預案、小心周全、全力管控存量風險。我們呼吁抓住目前盈利較高的窗口期,提早暴露、盡早處置風險,將疫情給融資租賃帶來的負效應早消化,將負效應降到最低。
金融(及租賃)風險管控是長期的、終身的?;钕氯?,活得久比賺錢更重要。當下租賃機構務必盡最大可能加大對風控力量的投入;牢固樹立風控第一的經營準則;積極學習,引入大數據對風險識別、抓取、披露等功效,盡早、全面、動態跟蹤掌握風險狀態,才能獲得處置化解的先機和主動權,避免劣后效應。
此外,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無論是對金融及租賃投資人還是經營者,都務必從過去追求規模(求規模效益)、追求速度(占領市場)等傳統思維轉到質量第一,可持續發展,兼顧效益“三統一”的新軌道。如果前期不顧客觀實際的高速發展,埋下質量、風險隱患,代價高,惡果嚴重,將是“快實為慢”的典型。